更多>>教研网最新信息

    更多>>教育新闻最新信息

      南京教研 >>教育新闻 >>南京教研新闻

      理解学生•理解教材:普通高中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信息作者:丁玉祥
      信息来源:丁玉祥
      更新时间:2024年4月7日
      浏览点击:488
      理解学生•理解教材:普通高中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现场主题展示活动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引领学校教研组聚焦学生理解、教材理解,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探索新时代普通高中学科育人的多样化路径,4月3日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现场主题展示活动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举行。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周鹏,南京教研室主任严必友、书记孙旭东,南京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项目负责人丁玉祥教研员,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员龙艳文、范斌,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陈晓健及来自南京市的近300位中学教师及各学科教研员相聚十三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共同研讨本次活动的主题:“理解学生•理解教材:普通高中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第一部分 集中交流
             第一阶段的集中交流环节由南京市教研室孙旭东书记主持,他首先表示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南京市各区、各高中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做出了许多思考,聚焦“理解教材、理解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很多实践、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接着感谢了周鹏副局长的莅临指导,以及玄武区教育局、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和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精心准备,最后他简要介绍了这次会议的流程。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陈锋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普通高中新教材、新课程示范校,近年来我校聚焦“理解教材,理解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探索普通高中培养人才多样化路径,形成了“新三学”背景下的“三单式”志远课堂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学校朝着“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美好学习生活”的目标奋力前行,通过“让学生根植一种指引人生积极向上的思想、 养成一个影响生活始终的良好习惯、学会一项伴随终身的日常体育项目、掌握一项感知美好生活的艺术能力的思维工程”办扎根学生记忆深处的学校,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南京市教育局周鹏副局长对此次活动做指导。为了进一步做好课堂提质增效,周局长提出三个建议:第一,充分意识到新高考目前的导向;第二,课堂教学始终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第三,重视新课程新教材经验总结,提高新课程实施品质。周局长要求各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地完善课程实施规划,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进办学评价,强化教师专业知识,实现育人方式转变等重点项目上实现突破,各个示范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总结和提炼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成果,持续加强经验成果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办好让南京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副校长张海艳首先通过三个问题来反问课堂:“我们的课堂是否在增加学生学习的经历感、操控感、进阶感?让学生能保持学习的动力?我们用来教、学、练的材料,有多少是我们自编的?是否越来越符合我们学生的学情?我们的教-学-练-评-纠是否一致?是否很好的形成了闭环?”,三个发问进一步强调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接着她从“课堂模型的架构、教学工具的创设、评价工具的再建”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十三中“志远课堂”创新实践的做法,同时还介绍了我校各个教研组利用教研组会来进行的“新三学”背景下三单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


             南京市第九中学在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交流的副校长陈晓健介绍了课堂提质增效的区本行动,他从“思考与研究、实践与行动、评价与推进”三个维度分享了玄武区“新三学”课堂的价值追求、操作要义、研究目标以及区内各个学校“新三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具体做法,最后他介绍了玄武区“数据循证,探索优化;优化机制,强化视导;明确策略,推广辐射”的三个梯度的评价与推进的方向。


             第一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南京市教研室主任严必友做关于“理解学生•理解教材:普通高中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的教学指导,严主任的指导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准确地理解学生、如何科学地理解教材、课堂增效的若干建议”。从学生的角度,严主任分析了学生两个字的意义,高中生学习的特点,他们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准确地理解学生;基于教材,严主任分享了新教材内容的变化,科学理解教材的关键和路径;最后,严主任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课堂增效的八条建议。


             第二阶段  课例展示和学科交流
             活动的第二阶段首先由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数学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张居敏和政治教师、市优秀青年教师刘美玲分别带来精彩纷呈的课例展示,接着由十三中数学教研组长瞿兵老师和政治教研组长汪维波围绕“理解学生•理解教材的学科实践”的主题进行学科交流,最后南京市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龙艳文和政治教研员范斌对两节课例进行点评。
             张居敏老师进行《不确定时代下的数学哲学》的课例展示。她从“餐馆的选择”出发,引出不确定因素下对选择的影响。通过具体实例、模型推广得到贝叶斯公式,探索“由因索果”的思维路径。依托“医学诊断”,辨析初查和复查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在周而复始中事物完成“不确定”到“可预见性”的判断。整堂课从具体情境出发,内容由浅入深,由日常到专业,由触手可及到高不可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又为人类动态认识世界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将数学思维上升到数学哲学高度。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数学教研组长瞿兵老师从理解教材,理解学生,提质增效几个方面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理解教学就是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别是对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有深入理解,要对一些具有统摄性的一般观念有深入理解并能自觉应用。理解学生,就是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把握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教学就是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数学活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体会数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思维价值,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龙艳文老师认为这是一节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哲学味的一堂课。课堂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思维规律,巧妙设置情境和问题,并将知识不断升华到哲学高度。用数学的方式,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课堂上的学生参与度高、讨论热烈、敢于表达,结合贝叶斯公式和生活实际,给出了他们对不确定事物的思考和解决办法。正如张老师本节课想传达的,“贝叶斯思维,或许正是最适宜这个不确定性时代下的数学哲学”。


             刘美玲老师的开设《运动的规律性》的示范课,课堂伊始刘老师以南京马拉松宣传片为导入引发关于“运动”的讨论。首先,学生在认识我国户外运动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课本知识纷纷发表自己对“运动”的认识,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感知“运动”的哲学内涵;接着,从南马保障重点在安保工作的话题引申到生活中的运动禁忌,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众多的运动经验,充分认识到运动需要遵循规律;然后,课堂焦点再次回归到南马,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南京马拉松为何能成为城市名片,南马的成功体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后,课堂上“运动要安全稳妥为重”和 “运动应追求极限挑战”的两派支持者进行激烈的辩论,探讨中学生得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既要尊重自然和规律,也要敢为人先,勇敢挑战。


             课后南京市第十三汪维波老师进行讲座,讲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三个维度建构“新课堂”;第二,理解教材角度如何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教师要有智慧的从“搬砖”转变为“传道”,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依托情境设计活动;第二,理解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从已知到未知,塑造学生求真求善的追求和品质。


             最后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范斌老师进行课例点评,刘美玲老师进行的示范课以“三单式”教学模型为基础进行建构,前延后展拓展学习链条,学习活动从现象入手,探寻和发展规律,层层推进,抓住本科学习重点,体现学科育人价值。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仅习得知识,更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作业单既有知识型作业,也有活动型作业设计,实现知识型评价转向素养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从理解教材的角度,本节课教学设计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游离于教学,站在课程观视域下重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