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南京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全市教研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的孔荣荣老师主持。整场活动以“‘立德为主旨,学习为核心’的道德与法治新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为主题,在云端共享技术的支持下,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得到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本次活动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聆听《七下第三单元整体教材分析》讲座

南京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心组组长、南京市中华中学庄晓卉老师代表中心组团队深入剖析了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讲座伊始,庄老师立足团队研究成果,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细致分析。结合具体课例,系统阐述了团队在单元整体设计中的实践路径,包括:提炼单元大观念、绘制单元结构图谱、梳理单元内容图谱、规划单元课时图谱,以及分课时教学设计。她介绍,经过团队集体研讨,本单元的教学大观念确定为“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并进一步分解为两个子观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和“在传习、践行中创新发展”。
紧接着,庄老师分享了团队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大观念有机融合,尝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驱动任务,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框架。庄老师特别提到,单元内的7个课时教学设计均经过团队多次打磨,在学程设计、活动安排和评价反馈等方面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总结环节,庄老师强调,本次分享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凝聚了学科中心组的集体经验,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庄老师鼓励广大教师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灵活调整,共同探索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
第二部分 观摩《七下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第3课时: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研究课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褚依哲老师带来了七下第三单元第3课时《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的研究课。本节课通过前测调查问卷的方式,明确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困惑,带着问题展开。
活动一:寻精神印记。以学生小组汇报的方式,从不同视角探寻人文精神,感受人文精神的影响。人物组,从那些影响深远的名言诗句着手,引出彼此理解,求同存异的理念;生活组,展示学生生活中的人文熏陶和故事;场景组,感受南京地铁的美,藏在平凡的生活中。学生们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分享。
活动二:燃精神之光。学生小组活动:共创人文校园,在讨论中学生生成并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现场采访的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求同存异、中和泰和。最终达成共识,即中华人文精神影响着你我,滋养着你我,指导着你我。
活动三:续精神文脉。通过视频的领悟与升华,在感受中华千年文脉滋养的过程中,认同、珍惜、内化中华人文精神,并在生活中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
第三部分 观摩《选择题经验分享会——制作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选择题做题指南》研究课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中学李先妹老师带来了九年级选择题研究课。本节课以制作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选择题做题指南为大任务,指南设计为五部分内容,分别为:序言、选择题基本结构、选择题陷阱清单、选择题避坑攻略、选择题做题要诀。
环节一:借助陷阱挑战赛活动,结合自己的错题,尽可能多地梳理选择题陷阱,分享自己的陷阱清单并选出“最佳陷阱清单”。通过对陷阱归类思考选择题的基本构成。
环节二:通过对个人错题进行诊断归因,完成选择题错题诊断表。随后开展小组合作,改进形成“我的避坑攻略”。组间依据道德与法治选择题“避坑攻略”评价表评选出最佳“避坑攻略”。
环节三:小组开展变式训练从错题内选择1题进行变式,通过变式训练:变选项、变任务、变情境,开展组间挑战,在迁移应用中学会提炼要诀。
环节四:各小组通过集体智慧整合,完成一份完整的《道德与法治学科选择题做题指南》进行成果展示。
第四部分 聆听《改变课堂从改变学习形式开始》的评课议课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江宁区龙都初级中学刘玉芸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刘老师指出这两节不仅给我们新教材教学打开了新思路,还为我们指导复习选择题开辟了新路径。
褚老师七年级的新授课听完后如同打开一扇窗,投来了一束光,顺着这束光,让人豁然开朗。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复习课不应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应该让学生放手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之前已有的学习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再塑。
刘老师指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五点尝试: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从师生问答到任务解决、从个体思考到小组合作、从认真听讲到主动参与、从教师点评到多元评价。
第五部分 专家总结

最后,王小叶老师围绕“立德为主旨,学习为核心”的道德与法治新教学,进行了简洁扼要的解析,他指出,要做到立德为主旨,教学就要准确把握课程特性,进一步突出政治性、思想性,避免因强调学理性而忽略政治性,要以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为主要任务,着力价值认同、内化和践行,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力、选择力;要做到学习为核心,教学就要聚焦核心素养培育,让学习真实发生,组织学生在做中学中经历学习,在学以致用中学会做事。他还就大家关注的教学实施中的情境任务的优化设计和深化课程真实践等难点问题,做了明确的回应,建议广大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生本化改造,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在其中寻找和设计具有现实价值和多元挑战的学习任务,要联通课堂内外,深度开发和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空间,为学生核心素养生长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