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夏初启新篇,研思共进绽芬芳。2025年5月8日,南京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以“立德为主旨,学习为核心的道德与法治新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为主题的全市教研活动,此次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黄山路分校举行,由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王欣瑶老师主持。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的戎俊老师带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第五课时《学习<刑法>远离犯罪》研究课。整节课以“完成宣传折页内容”为主线任务展开,依托“刑法介绍词”、“刑法典型案例”、“刑法案例启示”三个具体任务带领学生学习刑法知识并能运用刑法分析生活中的真实情境。

任务一为撰写《刑法》介绍词,通过追问“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引出犯罪的三大特征,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任务二为推选“典型案例”,与学生共同探寻案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分析与探究。依托案例推选和理由的阐述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案例解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发出“一朵兰草有必要写入刑法吗”、“惨案是突然发生的吗”、“如果被欺负怎么办”的深度追问,厘清学生原有困惑,引导学生要勇于斗争并善于斗争。任务三为分享获得的启示,通过课堂的不断追问与反思,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戎老师激励同学们“面对犯罪,要有勇有谋扬正气”,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提升法律素养,做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南师附中新城初级中学的邵琪老师带来九年级复习课《主观题复习指导:旧物获新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研究课。从“征集旧物获新生方案”、“完善旧物获新生方案”、“推广旧物获新生方案”三个子任务入手,借助“识别任务”、“破解任务”、“规范表述”三大要素实现水平升级。在“征集方案”中,通过视频介绍学生旧物利用方案,为后续方案的完善和推广奠定基础。在“完善方案”中,选取存在问题的方案作为真实情境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推广方案”中,将“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作为真实情境,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整堂课紧贴学生具体活动方案,完成主观题复习指导,既注重运用辩证思维看待方案内容的设计,又能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推广方案。课堂将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聚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找寻水平进阶的路径。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中书记王存贵老师对两节研究课进行点评。王老师指出戎俊老师的课堂关注法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具有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学情分析精准、目标设计多维、案例选择真实实用、任务驱动激发参与、表现性评价运用适切等优点,但在任务表述、问题设计、案例深度方面还存在提升的空间。
邵琪老师的课堂能依托真实情境任务和分层指导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设计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核心素养落实到位、问题诊断准确、案例选择源自生活、评价贴切适恰等优点,整节课关注学生法治观念、劳动能力的培养,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盲盒案例选择与绿色生活理念不完全一致,水平标准的制定带有主观性,在问题设计上还可以更加严谨,指向更加明确。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南京市教学名师、来自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的杜锐老师为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带来了一场题为《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的专题讲座,聚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杜老师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依据”“单元整体教学总体构想”“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三大维度,系统阐释了所在团队大单元教学的研究路径与实践方法。
杜锐老师基于新课标要求,解读了团队以"争做法治社会的好公民"为核心大观念,分解出三个子观念,构建的"情境牵引-任务驱动-课时落实"的教学框架。采用"1+5+1"课时设计:先导课通过知识竞赛奠定基础;5节核心课以制作《校园法治宣传手册》为主线,完成法律保障、民法典解读、犯罪预防等主题任务;总结课整合成果促进行为转化。杜老师强调,大单元教学通过结构化任务和递进式学习,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跨越,助力法治教育落地生根,为新课标下的法治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例。
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润物细无声。此次教研活动虽已落幕,但教研之路仍在脚下延伸。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初心,携手前行,在教育的沃土上播种希望,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