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劳动课堂教学实践
——南京市初中劳动教研活动在南京时代双语学校成功举办
3月25日上午,南京市初中劳动教学研讨活动在南京时代双语学校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劳动课堂实践”为主题,南京市初中劳动教研员董苏老师、各区初中劳动教研员、全市初中劳动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市初中劳动中心组组长、栖霞区初中劳动教研员张琴老师主持。
领导致辞。南京时代双语学校融合中学部任天天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她表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今天的课堂展示是学校“学•创•悟”劳动教育模式的生动实践,期待各位专家老师不吝赐教,共同谱写劳动教育新篇章。
课例展示。活动聚焦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呈现两节别开生面的教学展示课,展示的两位老师均在全省初中劳动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南京时代双语学校张超老师执教《旧物“盆”趣》,以“变废为宝”为核心理念,通过AI问答助手突破个性化设计难点,引导学生完成旧物清洁、钻孔装饰、植物适配等全流程实践。课程将6R环保原则与“物尽其用”智慧深度融合,学生在制作“咖啡杯的春天”等创意盆栽过程中,既掌握电烙铁、胶枪等工具的规范使用,又深刻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内涵。
南京市科利华紫金学校王紫萱老师执教《设计制作榫卯板凳》,王老师通过“观察-拆解-制作”的教学路径,指导学生运用手锯、锉刀、电动履带锯等工具完成榫卯板凳制作,借助AI智能体帮助小组解疑答惑及评价改进。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学生体验榫卯板凳的制作全过程,真切体会“一榫一卯见匠心”的文化传承,实现劳动技能文化自信的双重提升。
主题讲座。栖霞区劳动教研员张琴老师作《初中劳动教育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策略》专题讲座。她结合“校园农场种植土豆” 以及本次活动两位老师的课例,从初中劳动教育的多维价值、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初中劳动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及实践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系统阐释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理念,为大家提供了可实践的思政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交流研讨。南京市劳动学科教学带头人、中桥中学周玉婵老师结合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和自身教学经验,对两节课进行点评:张老师的课创新点突出,“导航地图”作为项目梳理的工具十分新颖,AI工具的引入使旧物改造更具科学性,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议延长学生分享设计蓝图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上课节奏十分紧凑,目标明确步骤清晰,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劳动任务。特别是通过AI辅助教学实现了传统木工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建议增加学生展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劳动体验。
科利华中学黄兴磊老师分享了对两位教师在课堂中 AI 创新应用的思考:张老师的课程构建了“工具—材质—植物”的系统性思维框架,帮助学生生成更具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王老师将AI 图像识别和劳动评价相结合,巧妙地体现了多元的评价策略。两位老师的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后,南京市初中劳动教研员董苏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两位老师能够代表南京市参加“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们平时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张超老师的课将环保理念与技术实践深度融合,王紫萱老师的教学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对话。两节展示课都用到了生成式AI工具和平台,充分体现AI赋能劳动教育,助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追求。期待各校加强人工智能融入劳动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跨学科融合,构建“劳动+科技”“劳动+文化”、“劳动+艺术”等特色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既有“传统味”又有“科技范”。
本次教研活动既是劳动教学创新的展示,也是课程思政融入劳动教育的探讨。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以“五育融合”为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兼具劳动技能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