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双新”背景下教学热点问题实践研究(一)
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2024年10月15日上午,南京市小学数学“双新”背景下教学热点问题实践研究活动在南京市花港第一小学隆重举行。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正松老师,全市各区3~6年级数学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广东省肇庆市第一实验学校、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虹州实验学校骨干教师,以及南京市太阳城小学教育集团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活动。
南京市花港第一小学郭红霞校长首先为活动致欢迎词。郭校长对莅临本次活动的领导和教育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她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了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办学特色,并对此次活动表达了最美好的祝愿。
本次活动聚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一话题,每位执教老师围绕主题先作30分钟课例展示,接着展开5分钟课例设计意图解读。
第一节课由南京市花港第一小学栾颖颖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课前,学生围绕“我为南京代言”的主题活动,精心创作了一幅幅画作。课上,栾老师通过课件集中展示学生的画作,并锁定其中的长方形画作,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通过量、比、折等方法探究长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栾老师借助动画演示逐步裁剪长方形,直至长和宽同样长,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课上,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习得新知,发展素养。课后,栾老师在学情调研的基础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进行整体思考,重点分享了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
第二节课由南京市花港第二小学卢恒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卢老师顺承单元主题情境,以为画作衬底板引入,学生自然想到先描出一周边线就能为画作制作合适的底板,进而在描、揭、比图形一周边线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卢老师结合一幅画作到四幅画作的拼组,放手学生通过想、画、数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助力学生深度认识周长。整节课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图形周长这一测量属性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课后,卢老师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重点解读了他们团队就“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整体设计后的课时任务。
第三节课由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张仁进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张老师创设购物情境,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在学生口答出结果的基础上,张老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并在比较中发现不同方法的局限性,体会结合计数单位计算的通用与便捷。随后,张老师引领学生反复体验和感悟这一方法,在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后,学生自然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同时基于实际需要提炼了算法。整节课没有任何花哨的环节,每个活动设计都直指小数乘整数的内容本质,简洁明了。课后,张老师围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追求儿童认知的结构化,其本质就是儿童认知模型的不断兼容”这一观点解读了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四节课由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新小学陈萍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陈老师通过学生口算解答过往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并聚焦“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一数量关系。基于此,学生自主展开对例题的探究,通过展示对比,学生发现无论是把大杯看作小杯,还是把小杯看做大杯,都是通过假设把两个有倍数关系的未知量变成一个未知量,进而解决实际问题,而支撑这一问题解决的基本数量关系还是“总数÷份数=每份数”。形成这样通透的认识后,便能促进学生多维应用,在关联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课后,陈老师以《除法模型统摄:从“情境多元”走向“关系一般”》为题,整体分析内容,引领学生经历变式过程,从而构建以模型为中心的整体关联,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四节课后,刘正松老师结合四节课就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什么”“怎么做”两个问题和老师们作了详细的交流。刘老师指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时教学设计前,基于班级学生现实和教材自然单元,全面梳理单元知识脉络,厘清单元核心知识,提炼单元核心问题,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对单元知识学习进程作出的整体规划。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沿着“分析(核心知识、学生现实、核心素养)—开发(单元知识结构与核心问题、单元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单元课型课时与教学方案)—实施(学科实践)”的路径展开。刘老师的总结指导为老师们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本次活动,我们不仅见证了南京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智慧的璀璨绽放,更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协作与共同成长的无穷魅力。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数学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