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学方式 引发学生思考
—— “金陵好课堂”精品课展示活动(四)
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金陵好课堂”实践样态,2024年10月29日,主题为“丰富教学方式 引发学生思考”的“金陵好课堂”精品课展示活动在南京市成贤街小学举行。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正松老师、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学其以及各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王学其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向莅临活动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在“金陵好课堂”引领下的校本化行动策略和研究成果,同时,期望学生在成长中研究,老师在研究中成长,预祝“金陵好课堂”精品课展示活动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共展示四节课。第一节课由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贺艳老师执教三年级《间隔排列》。贺老师精选5张外出游玩时的风景照,放手学生进行分类,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现象。接着,组织学生用4个正方形和若干个圆自行创造一一间隔排列,在交流、对比中深入探究排列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释规律,把握本质,让学生的学习逐步从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最后,贺老师再次回归生活,在应用中深化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意识。
第二节课由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王恒老师执教三年级《周长是多少》,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王老师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充分彰显了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特质。课前,他组织学生用6个同样的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并记录在方格纸上。课上,从分享学生课前的实践活动开始,在展示学生的拼图作品时,引发学生围绕“周长”提出诸多研究问题,自然推动后续的研究。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形,自主探索其周长,并在交流不同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图形周长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王老师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和资源,支撑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三节课由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张玉老师执教四年级《平均数》。张老师从学生喜爱的课间游戏引入,通过视频呈现男、女生套圈的场景,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男、女生谁的套圈水平高?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展开集体交流,并纷纷提出比较男、女生套圈的平均数。基于学生现实,张老师放手学生用“求和平分”和“移多补少”等方法求出平均数,并在不断的追问中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代表性、敏感性以及区间。在此基础上,张老师没有组织学生反复操练平均数的计算,而是相机融入“10岁儿童平均身高”和“三百星”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均数进行表达的统计意义,发展了学生的数据意识。

第四节课由南京市高淳区砖墙中心小学陈敏丽老师执教四年级《混合运算》。陈老师开门见山,直接从一道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呈现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等不同的方法,并结合数量关系的分析,厘清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随后,陈老师围绕“400-50+20×4”这道算式,巧妙设计“添加运算符号”“估计算式结果的大小”和“根据算式编数学故事”等丰富的活动,巩固学生对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发展了学生运算能力。最后,陈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历程,助力学生形成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整体认知。
四节课后,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正松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刘老师简要回顾了前三场“金陵好课堂”精品课展示活动的主题,并指出本次活动丰富教学方式只是手段,引发学生思考才是目标。基于这样的初衷,刘老师分析了四节课中教师是如何引发学生思考的:第一节课通过学生创生一一间隔排列的素材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规律及成因;第二节课通过学生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第三节课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引发学生思考,感悟平均数的本质;第四节课巧用学生司空见惯的“差错”引发学生思考,整体建构整数四则运算顺序。最后,刘老师再次强调,四节课虽领域不同,主题不同,但都能恰到好处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也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日常教学的追求。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思维的碰撞永不停歇。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履践致远,砥砺前行,深入推进“金陵好课堂”建设,让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