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新样态 实践创新探未来
——“金陵好课堂”精品课展示活动(七)
2025年4月22日,以“数智赋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为主题的南京市“金陵好课堂”精品课展示活动在南京市五老村小学隆重举行。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正松老师,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夏鹏老师,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刘红副主任、葛春亚副主任、周昱城老师,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党总支吴玉国书记,以及全市各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吴玉国书记发表致辞,他立足南京市五老村小学的实践探索,强调数智技术对重构课堂生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深远意义,并期待通过此次活动凝聚智慧、共享经验,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一节课由南京市六合区励志学校小学部王康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交换律》一课。王老师从连加算式引入,通过学生无意识地运用“交换律”进行口算引发猜想,并在自主举例、小组互评、反例辨析、多元表征中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完整探究过程。接着,王老师引入人工智能工具,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与普适性,进而抽象出数学模型。最后,王老师关联“分与合”“一图四式”“乘法验算”等旧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思辨中领悟数学规律的严谨性,在应用中感受运算律的实践价值。

第二节课由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杨浩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和的奇偶性》一课。杨老师借助数字化工具,设计HTML互动程序,组织学生操作小方块直观感受奇数与偶数的特征。随后,由“快闪猜奇偶”的游戏生成“多个数连加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这一问题,学生基于问题展开分类研究,在“全是偶数连加”“全是奇数连加”的探究中发现“奇数的个数决定和的奇偶性”这一关键结论。接着,杨老师通过递进式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走向数学推理,进一步发现“奇偶混合连加”和的奇偶性,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推理意识。最后,杨老师回扣游戏环节,将知识应用与趣味挑战有机结合,展现了数智赋能小学数学课堂的良好生态。
第三节课由南京市五老村小学陈博文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课始,陈老师以庄子“一尺之棰”的名言引入,借助平板智慧课堂,引领学生从数学视角探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奥秘。课中,学生借助通分计算、数形结合等方法,对问题展开探究,生动诠释了“数形互化”的思维进阶过程,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开放同伴点赞功能,拓宽学习边界,实现生生互评。课尾,陈老师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命题延伸至音乐、体育等跨学科情境,学生在智能交互、动态生成中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深度感悟策略的应用价值。
三节课后,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夏鹏老师作题为《小学数学数智技术应用着力点分析》的专题讲座。夏老师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教育部最新政策文件,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针对老师们普遍关注的信息化教学竞赛,夏老师系统解读了微课大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及基础教育精品课等赛事的评审标准与参赛要求。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夏老师重点阐述了微课设计中的选题策略、结构优化以及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核心问题,为教师们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参赛指导。夏鹏老师特别强调,数智技术的应用应以服务课堂教学为根本,既要做到恰如其分、深度融合,又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最后,刘正松老师对三节展示课进行点评。他以“守正创新”精准概括了本次教学展示的突出特点,充分肯定了老师们既恪守数学本质,把握不同内容的教学要点,又勇于创新,实践数智赋能的课堂教学。同时,刘老师还从教学实施细节入手,对三节课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优化建议,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明确指导。
此次活动为小学数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实践范例,也为老师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教育因技术而革新,课堂因智慧而精彩。未来,老师们将继续携手同行,在数字化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书写小学数学教育的崭新篇章。